封面圖片﹕Dio312 – Estas Tonne in Chicago at the Patio Theatre

他來自烏克蘭,

彈奏一把古典六弦結他,

偶爾吹個笛子,

從不在一個地方待超過一年。

他自稱為「現代遊唱詩人」。

他是 Estas Tonne

  如果喜歡我寫的東西,歡迎 免費拍手五次 賞我 LikeCoin,或以月付形式 每月賞我一杯咖啡 ,謝謝您 😀

  他用的字眼是「modern day troubadour」。

  「Troubadour」原指在中世紀中期 (High Middle Ages,約 1000 - 1300 年代) 以古奧克語抒情詩 (Old Occitan lyric poetry) 作為題材的作曲家及表演者。女性稱為「trobairitz」。

  奧克語 (Occitan) 是一種通行於奧克西塔尼亞的語言。奧克西塔尼亞 (Occitània) 有時寫作「lo País d’Òc」,意為「奧克之國」,但她並非一個在法律或政治上曾確實存在過的國家。維基指「這個文化區域大致包括了法國南部、摩納哥、義大利的局部 (地區) 以及西班牙的小部分 (地區)」。

  而奧克語和加泰羅尼亞語十分相似,直至十九世紀末期,加泰羅尼亞語仍被視為奧克語的其中一種方言。


  Estas Tonne 的作品沒有歌詞,全都是自然、當刻的情感流露。因此「遊唱詩人」這一稱謂跟中世紀中期所使用的語言和表演形式比起來,我認為指涉更多的是他對自身創作所抱持的態度。

  「Troubadour」的維基中文條目有以下的描述﹕

「遊唱詩人擅長於演唱情歌,亦積極介入當代社會、 政治和宗教種種問題。他們周遊往來歐洲列國宮廷之間,相互交換消息和交流新曲調和詩句。在遊唱詩人的詩作的諷刺詩體,其中不乏揭發統治者的不公、社會劣行、當時政府的腐敗、 教會與教廷的醜聞等。」

  我直覺認為以幻想的音樂世界介入現實世界才是 Estas Tonne 給自己冠上「現代遊唱詩人」的意義,他的歌都是給世界的情歌。不知為何我覺得他喜歡龍龍,那首《The Song of the Golden Dragon》搞不好可以寫一個很棒的故事。有關這首歌(新版)的評價請參照連結,文中關於「龍舞與樂音層次之起迭」的闡述很有意思。

  他曾經在一次街頭表演結束後,對聽眾說﹕「我剛剛其實在做瑜珈,你們只是見證了我的體驗。」音樂就是把他和世界縫在一起的那條線。

  Estas Tonne 帶著遺世獨立的神秘氣息,卻又透過結他在瞬息間與他人緊扣。他的人跟他的音樂一樣很難歸類,無法被塞進任何疆界。他的音樂像華麗的海浪,當中的情緒豐富而單純,不斷從身體流淌而過,伴著狂暴與溫柔的海風,永不止息。

  若果他透過自己的樂音在塵世裡尋得片刻寧靜,那麼,他的聽眾也同樣。


官網﹕
http://estastonne.com/

Youtube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Estastonne

  註﹕我看其他中文介紹說他是佛教徒,他平常的裝扮包括圈在一雙手腕上的重重佛珠,也有人說他有吉普賽血統,但是維基的英文條目和他的官網都沒有把他的背景交代清楚,不知道是不是特意的。也許他根本毫不在意。

  如果喜歡我寫的東西,歡迎 免費拍手五次 賞我 LikeCoin,或以月付形式 每月賞我一杯咖啡 ,謝謝您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