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He flapped away with her, magic apples and all (1902) by Elmer Boyd Smith, from Wikimedia Commons

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com

  我曾經在網上的暱名問題箱中收到一個問題﹕

對您來說,天堂是甚麼?

  我當時回答﹕有一隻貓,在我剛坐到躺椅上的時候撲上來,一臉滿足地看著我,讓我心不在焉地揉著牠柔順的毛。

  嗯,是貓奴的天堂呢。

  雖然古往今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出現過不少大相逕庭的文明,但人類對天堂和樂土的想像相去不遠,不論那是一個死後才能到達的地方,還是位處世界的邊緣,只許有緣者拜訪之處。

  我們認為天堂或樂土是一個充滿喜樂、草木豐盛、擁有永生的夢幻之地,所有在漫長人生中需要承受的痛苦、哀愁、悲傷、衝突終將不存在,萬物和諧共處,由此衍生出基督宗教中的伊甸園與天國、古埃及神話的「蘆葦之野」雅盧、佛教的西方極樂、北歐神話的英靈殿、中國民間信仰的天庭、凱爾特神話的各種彼岸世界等不同的變體。

  有時,我們認為並非所有人死後都有資格進入這個完美無瑕的國度,於是以神祇的名義制訂了各種相關規條,力保天國的純潔清淨,以及死後世界物質豐盛的狀態。

  儘管我對各國文明的宗教觀念和喪葬儀式深感著迷,我不相信死後世界存在。從神話傳說的角度來看,靈魂和鬼魂可能存在,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屍體並不是人,而是死去的人,本體是一堆不再活躍或失去功能的化學物質。將屍體視為人去看待--即生者對死者的尊重--源自於人類的宗教習俗和道德倫理觀,撇除此一層面,屍體對我而言不具感性的意義,失去的過程以及失去帶給我的影響才具有。

  Faun 在《Eden》這張專輯中向大家呈現了不同文化對天堂或樂土的想像。無論那個地方屬於天上還是人間,無論有沒有獻上蘋果的女神與代表重生與繁衍的蛇,只有你握有進入其中的鑰匙。

Faun 樂團介紹﹕
Faun (農牧神樂團)

試聽《Eden》整張專輯﹕
Eden – Fauntube

  如果喜歡我寫的東西,歡迎 免費拍手五次 賞我 LikeCoin,或以月付形式 每月賞我一杯咖啡 ,謝謝您 😀


1. Lupercalia

  〈Lupercalia〉是以古羅馬節日牧神節 (Lupercalia) 為靈感的作品。

  歌詞的原文為拉丁文,取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歲時記 Fasti (拉丁文﹕Fastorum libri sex)》第二卷第 285 節。

  《歲時記》收錄了其時羅馬的神話故事、宗教文化、天文及務農知識等,當中包括羅馬節日的起源和習俗。此詩作共有六卷,每一卷對應羅馬曆的一個月份,因此第二卷講述了二月的故事,包含牧神節在內,成為學者研究此一慶典的珍貴史料之一。

  據說在每年的二月十五日,古羅馬人會以繁衍之神盧波庫斯 (Lupercus) 之名慶祝牧神節。他們在盧波卡爾(哺育羅馬市奠基者的母狼的巢穴)內設有供奉盧波庫斯的祭壇,牧神節的獻祭儀式便在這個地方舉行,以一群盧波庫斯的祭司獻上一或兩隻山羊和一隻小狗作為揭開慶典的序幕。

  兩名年輕、擁有貴族血統的男性被帶到祭壇面前,盧波庫斯祭司以用在獻祭的染血刀刃觸踫他們的額頭,然後立刻以沾上牛奶的羊毛抹掉血跡,兩名年輕人在此時會配合儀式發出笑聲,完成象徵性的淨化儀式。

  盧波庫斯祭司會模仿他們敬拜的神祇的形象,將山羊的毛皮披在身上。接著半裸或全裸的祭司會拿著皮鞭圍繞著帕拉蒂尼山奔跑,將之揮向任何走近他們的人。羅馬人似乎相信這個儀式能夠賜予女性強大的生殖能力,使懷孕的女性能夠順產,使從未生育的女性能夠懷孕。因此很多女性會主動走上前,伸出手掌象徵性地挨鞭子。

  盧波庫斯祭司拿著皮鞭在街上半裸跑的行為也是一個象徵性的淨化儀式,觸踫或鞭打人類帶有同樣的效果,意即他們透過淨化城市來確保居民(主要是女性)的繁衍能力。

  即使基督教成為了西方的主要宗教(現今在東方的影響力也非常強大),牧神節帶有魔幻性質的陰魂依舊不散,甚至在謠言誤傳的情況下,有點諷刺地「成為了」基督教節日聖瓦倫汀節 (The Feast of Saint Valentine) 的起源,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有關牧神節﹕
【牧神節】二月中旬的狂野盛宴

時至今日,牧神節的起源、舉辦目的、儀式目的、隨著羅馬宗教政策上的變化而演變出來的不同版本以及這些版本之間的界線仍有許多爭議的地方。有學者表示牧神節在羅馬宗教研究中一直都是炙手可熱的題材,幾乎每一年都有圍繞著這個主題的新文章發表。人們嘗試以不同角度切入、剖析這個神秘節日,在文中重新建構一個建基於自身論據的牧神節,而在網路上則是謠傳牧神節是現今情人節的起源。

能夠引起學者與公眾反覆討論的興致,到底牧神節是一個怎麼樣的節日?

2. Zeitgeist

  「Zeitgeist」在德語中意為「時代精神 (spirit of the age)」,是八至九世紀德國哲學的其中一個概念,指世界歷史中受不可見的媒介及力量主控的時代特質。

  Faun 認為人類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注意到深藏在世間萬物中那原始、密封且毫無遐疵的循環現象。自從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之後,我們對天國的想像和渴求驅使人類在地球的邊界不斷尋找回歸的路途,在意識到我們身處的地理空間愈收愈窄的時候尤其如此。

  我們渴求著一個未被人類打破平衡的完美世界。

3. Iduna

  根據《散文埃達 (Prose Edda)》的敘述,伊登 (Iðunn / Iduna) 是北歐神話中的詩歌之神布拉基 (Bragi) 的妻子,負責照料和看管賜予眾神永生和永保青春的魔法蘋果。

  有一次,冰霜巨人夏基 (Þjazi / Thiassi) 威脅洛基(洛基為何又落得被人威脅的田地那是另一個故事),要他誘騙伊登到阿斯嘉德外的一座林木中。夏基化身成一隻巨鷹,把來到約定地點的伊登和她帶在身邊的蘋果擄走,回到在約頓海姆的居所。

  伊登失蹤之後,阿斯嘉德的眾神開始變老,並發現洛基是導致伊登失蹤的始作俑者。在眾神又是酷刑又是死亡的脅迫下,洛基保證會把伊登帶回來,他化身成一隻隼,在夏基的居所中找到獨處的伊登。

  洛基把伊登變成一顆堅果,將她帶回阿斯嘉德。失去伊登的夏基勃然大怒,再次化身成巨鷹追在洛基身後,在洛基的阻撓下,他的羽毛卻因眾神架起的火葬柴堆 (pyre) 而燒起來,他從空中墮落,最後被眾神殺死。

  Faun 指出蘋果在許多文化之中是「愛」、「繁衍」和「永生」的象徵,人們以蘋果的符號或象徵對不同神祇作出獻祭,例如﹕美索不達米亞的伊絲塔女神*、希臘神話的阿芙羅黛蒂、羅馬神話的波摩納 (Pomona) 以及北歐神話的伊登。

  歌詞來自《詩體埃達 (Poetic Edda)》的詩歌《奧丁的渡鴉咒語 (Hrafnagaldr Óðins)》。在短短八行的詩歌中,伊登被描述為精靈*的後裔,是「伊瓦迪爾長子群 (Ivaldi’s elder children)」中最年幼的孩子、「伊瓦迪爾諸子*」的妹妹,但這個身份一直未經其他文獻證實。

伊絲塔 (Ishtar)﹕
愛與戰爭女神,在蘇美爾文化中的名稱為「伊南娜 (Inanna)」,獅子和八角星都是她的象徵。

精靈 (elf)﹕
北歐神話中的黑暗精靈 (Svartálfar) 指矮人。

伊瓦爾迪諸子 (Sons of Ivaldi)﹕
矮人工匠,負責製作弗雷那艘可隨意伸縮的船「斯基德普拉特尼 (Skíðblaðnir)」、奧丁的永恆之槍「岡格尼爾 (Gungnir)」和索爾之妻希芙的金髮。

4. The Butterfly

  〈The Butterfly〉是一首愛爾蘭民謠,據說由愛爾蘭提琴手 Tommy Potts (1912-1988) 寫成。他從父親那裡得知首兩段的原初版本,然後自己創作出第三段,並按此調整了首兩段的旋律,便有了往後流傳的〈The Butterfly〉。當時,他在花園裡工作,發現有一隻蝴蝶以奇怪而輕盈的方式飛行,他覺得很有趣,繼續手上的工作之餘,開始模仿那隻蝴蝶移動的韻律進行創作。

  巧合的是,Oliver 在創作 Faun 版本的〈The Butterfly〉的時候,也遇上了一隻蝴蝶。那時是十月,他在德國南部的家中不斷重覆彈奏這首愛爾蘭民謠,看看能否彈出個新意來。他突然注意到一座雕塑上刻有奇怪的標記,便放下手上的里拉琴,走過去看看那個奇怪的標記,發現是一隻巨大的黑色飛蛾。他把飛蛾抓起來送出窗外。此時,沒有飛走的飛蛾張開翅膀,Oliver 才發現那是一隻黑色蝴蝶,慢慢拍動它的翅膀,好像才剛睡醒一般。在反覆演奏那首民謠將近一小時之後,他覺得,屬於他的蝴蝶好像也才剛睡醒。

  於是他再次拿起他的里拉琴,彈奏他的〈The Butterfly〉。

  這一次,他彈了很久很久。

  翌日早上,他發現窗外的蝴蝶飛走了。

  聽著〈The Butterfly〉有節奏的旋律,似乎能夠看見一隻陡升陡降的蝴蝶在飛行,它歪歪斜斜地飛著,最後如微風一般自然地落在伊甸園的蘋果樹上,過渡至下一首歌謠〈Adam lay Ybounden〉。

5. Adam Lay Ybounden

  歌詞出自一份十五世紀的英國基督教手稿,原本的題目是《Adam lay i-bowndyn》,內容跟聖經《創世紀》第三章有關,作者不明。原文以詩歌的形式紀錄,但沒有找到任何當代的樂譜,手稿現存於大英圖書館 (The British Library) 內。

  中世紀的神學思想認為亞當死後會在靈薄獄(limbo,即地獄的邊緣,安置耶穌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穌出生後從未接觸過福音的死者)中待上四千個冬天,直到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斷氣、落到地獄復活所有由創世至當時已死亡的好人為止。

  歌詞第一段便講述了亞當的境況,第二段以倒述形式提及人類墜落的原因--因為那一顆小小的蘋果。

  《創世紀》第三章的內容與人類的原罪有關,伊甸園中比任何活物都要狡猾的蛇引誘夏娃去吃知善惡樹的果子,亞當也聽從夏娃的意思吃了果子,二人違背了耶和華的旨意獲得智慧,被逐出伊甸園。耶和華恐怕二人在吃過知善惡樹的果子之後,也會吃下生命樹的果子,於是派基路伯在伊甸園的東邊駐守,並安設四面轉動的火焰劍,守護生命樹。

  歌詞第三、四段提及耶穌基督的降生為世人帶來救贖,而他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因此而成為「天之女王 (Queen of Heaven)」。雖然這首歌以人類的原罪開始,但最後以人類得到救贖作為結束,符合基督教一貫的教化訊息,沐浴在神的榮光中是充滿喜樂平安的。

6. Hymn to Pan

  這是一首獻給希臘牧神--潘 (Pan) 的頌歌,從歌詞中可見「dance」、「green wood」、「flute」、「tangled vines」、「copses」的字眼反覆出現,展現出他的神祇特質。

  潘與羅馬神話中的自然之神法烏努斯 (Faunus) 相對,也跟林木守護神西爾瓦努斯 (Silvanus) 有緊密的關係。衪負責守護山脈野地、田野、林地、牧羊人與畜牧,與法翁 (faun) 和薩堤爾 (satyr) 一樣擁有山羊的特徵,擅長演奏排簫 (pan flute)。衪常常與「性」扯上關係,因此與春季和繁衍之事連結。

  第一段歌詞來自美國歌手 Rober N. Taylor 和 Nicholas Tesluk 的作品《Song of Pan》,第二段歌詞出自奧斯卡‧王爾德的詩作《In the Forest》,寥寥數行卻充滿動感,配上 Fiona 的錫笛/牧童笛簡直完美。縱然在月光映掩下,潘在黑暗中的身影難以追尋,聞排蕭之歌而起舞的人,已深入樹林深處,在爐火旁找到心靈與物質皆豐盛的天國。

7. Pearl

  這首歌的歌詞出自愛爾蘭詩人 James Clarence Mangan (1803-1849) 的詩歌,描述了一段失落的愛情。《青玉案‧元夕》的伊人回頭仍可尋,〈Pearl〉的女主角卻是見了一眼,縱然情根深種亦再未尋得。

  Mangan 終其一生都活於貧困之中,愛神亦未曾眷顧他,生活困苦使他轉向鴉片和酒精尋求慰藉,終至上癮,他於 46 歲時死於霍亂,喪禮只有兩個人出席。

  中間有一段以非英語演唱,非常迷人,但是網路上暫時沒有人知道那是甚麼語言,隨 CD 附送的小冊子好像也沒有收錄這段歌詞。

  Faun 在 2012 Feuertanz Festival 的現場版本以古土耳奇語演唱那一段(05″00 – 06″25,這段以外的 vocal 跟 Cesair 的〈Bergatrollets Friari〉2015 現場版本一樣母湯),歌詞出自土耳奇詩人 Yunus Emre (1238-1321) 的詩作《Gel Gör Beni Aşk Neyledi (Come, see what love has done to me)》。

8. Oyneng yar

一家人聚在一起唱歌好溫馨、好可愛

  〈Oyneng Yar〉是一首古老的鄂圖曼民謠,描寫一群男孩和女孩在一個類似天堂的花園裡玩耍的景況。女孩跳舞的時候裙襬飛揚,恰似朵朵盛開的玫瑰。男孩摘下花園裡的玫瑰,獻給所愛,定下情約。

  第七和第八首歌的主題都是愛情。Faun 認為愛是描繪天國時必定提及的中心部分,只有陰(女性)與陽(男性)彼此結合才能組成完美的圓形,天國亦由此完滿。

9. Polska Fran Larsson

不知道為甚麼最後一個字變成了「anderson」

  這首歌沒有歌詞,但 Faun 在 CD 的小冊子中收錄了一段跟利布 (Lif) 和里普特拉西爾 (Lifthrasir) 有關的描述。

  北歐神話的世界觀是一個循環,在經歷諸神之黃昏 (Ragnarök) 的徹底毀滅後,茂盛、翠綠的新土地從海中浮起,倖存的神祇聚首,憶述過往,而躲在「隱者密米爾林地 (Hoddmímis holt)」的森林之中、以晨露維生的兩名人類--利布和里普特拉西爾(一女一男),將會熬過漫長的芬布爾之冬 (fimbulvetr) 活下來,他們的後裔將會遍佈新世界。

有關芬布爾之冬與諸神之黃昏的關係,請看這兩篇﹕

【SKÁLD】Fimbulvetr (2020)

【歌詞】Fimbulvetr / 芬布爾之冬

10. Alba

  Faun 在 2015 年發生的專輯《Renaissance》之中寫了一首名為〈Tagelied〉的歌,「tagelied」意為「晨歌 (dawn song)」,是中世紀晚期的抒情詩分類之一,衍生自普羅旺斯遊唱詩人* (Provençal troubadour) 的抒情詩分類「alba (意為日出)」,亦即這首歌的名字。

  〈Tagelied〉的愛侶在對彼此互抒胸臆之後,在早晨來到的時候分離;〈Alba〉的愛侶則是做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決定,他們在雪中私奔,經歷磨難之後,決定再也不分離。

遊唱詩人 (Troubadour)﹕
指在中世紀中期 (High Middle Ages,約 1000 – 1300 年代) 以古奧克語抒情詩 (Old Occitan lyric poetry) 作為題材的作曲家及表演者。

11. Ynis avalach

  跟〈Polska Fran Larsson〉一樣是純音樂歌曲。

  Ynis Avalach 指亞瑟王傳說中的傳奇島嶼--阿瓦隆 (Avalon),以威爾斯語 (Ynys Afallach) 直譯是為「(蘋)果樹之島」。阿瓦隆的主人是女巫摩根勒菲 (Morgan le Fay) 與她的八位姊妹,每一位都精通醫術。據說亞瑟王在最後之戰中身受重傷,之後被送到阿瓦隆治療,從此消失在人間。此處也是鑄造王者之劍 (Excalibur) 的地方。

  雖然同樣被描述為美麗與豐盛,擁有永生、春青、健康、喜樂的魔法,是神祇和(可能是)死者安待的地方,但凱爾特神話中的彼岸世界 (Otherworld) 跟基督教中的天堂不一樣,不需要在死後才到達,堪稱是地上天國、地上樂土。

  相關神話的英雄人物不是不小心闖入其中,便是受到邀請前往拜訪,他們進入古老的墓穴或洞穴、潛入海底或穿過西方的海洋,以不同方式踏入彼岸世界。有時候,彼岸世界被描述為處於現實世界的邊緣,與我們的世界有交接之處。當出現魔法迷霧、驟變天氣、出現神祇或非自然動物之時,表示你已踏入了彼岸世界。

  除了阿瓦隆以外,威爾斯神話的安溫 (Annwn,發音 an-noon) 和愛爾蘭神話的提爾納諾 (Tír na nÓg) 也是彼岸世界的例子。

12. Arcadia

  阿卡迪亞原指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 (Peloponnese) 的中心地帶,在希臘神話中是牧神潘和衪的從屬的居住地,後來演變成一個充滿田園風光的烏托邦的代名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常被描繪成一處原生、和諧的野地。當中風景如詩如畫,萬物滋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儼然是一片未受文明污染和蹂躝的天地,很接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歌詞一部分出自芬蘭民謠《Metsän kuninkaalle (To the Forest King)》,是一首向森林主宰祈求狩獵順利的歌。

  英語的部分出自奧斯卡‧王爾德的詩詞《Pan》,王爾德藉此詩抒發他被現代世界遺棄的孤獨心情,他認為現代世界(因踐踏大自然而)失去價值,因此向森林主宰潘神求救,希望祂能夠離開阿卡迪亞的山丘,前來拯救這個世界。

  我十分喜歡兩把溫柔的女聲,有如芬蘭語歌詞中提及的絲綢和天鵝絨。

13. The Market Song

  〈The Market Song〉的原型出自古老的英國民謠《Copshawholme Fair》,該民謠講述了位於英國北部坎伯蘭 (Cumberland,現為 Cumbria 坎特布里) 一座小村落中舉辦的年度市集的狀況。

  Faun 加入了原創編曲和歌詞,將這首歌獻給多場新民謠或異教民謠演唱會的主辦方和協助者,例如﹕Faerieworlds、Castlefest、Festival Mediaval、Wave Gotik Treffen、Mittelelterlich Spectaculum 及其他,數量太多未能盡錄,都是 Faun 曾參與其中的盛大宴會。

  我認為這是一首向流浪藝人(小丑、吟遊詩人等)及他們的生活方式致敬的歌。Faun 提及他們在夏日市集、節日期間聚首一堂,以自身技藝帶來片刻的歡愉和喜樂,講述遭人遺忘或未被訴說的悠遠故事,提醒人們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正如古今一眾致力獻身於藝術的人。

14. Golden Apples

  〈Golden Apples〉的歌詞出自英格蘭北部的傳統搖籃曲。

  我相信這首歌是 Faun 以美國比較神話及宗教學教授 Joseph Campbell 的理論作為靈感寫成,他們在 CD 的小冊子中提及一些 Campbell 理論的內容。

  「伊甸 (Eden)」一詞源自*蘇美爾語「edin」,意為「平原」或「大草原」。Campbell 指出不同文化和神話中均有著伊甸園的概念,遠早於聖經上的記載。在一枚公元前 3500 年的蘇美爾印章上,人們已找到一個圍繞一棵樹、一位女神及一條蛇將生命之果賜予一位男性訪客的故事。

蘇美爾文明 (The Sumerian Civilization)﹕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現伊拉克南部)最早的已知文明,與古埃及文明、秘魯小北文明、愛琴海米諾斯文明、古中國文明、中美洲文明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並列世界早期的文明搖籃之一。連同史前時期計算在內,存在時期約為公元前 4500 年至公元前 1750 年。

  在許多文化之中,蛇象徵生命的力量,牠能夠透過脫皮形成不斷循環且新生的生命,但在基督宗教之中,蛇把罪惡帶來這個世界,所有生命均生來戴罪。Campbell 認為基督宗教把蛇視為邪惡的象徵、把女性視為人類墮落之始,其起源可追溯至希伯來人進入並併吞迦南的時期。當時,迦南人的主神是一位與蛇結盟的女神,而希伯來人信仰耶和華(有著男性形象的唯一真神),因此 Campbell 認為伊甸園的故事其實影射了歷史上摒棄母神的一個過程。

  他指出亞當和夏娃是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子才察覺彼此的不同之處(可說是第一次有了性別的概念?),於是急於遮蔽自己的私處。在此之前,伊甸園是一個沒有時間觀念、沒有對立觀念、所有生物與生命均和諧共處的樂土,亞當和夏娃只視對方為對等、相同的造物。他認為伊甸園在人類的生命中消失之前,曾經存在過普世合一 (unity) 的狀態。

  這首歌的中心思想,透過一段出自伊斯蘭蘇菲教派波斯詩人魯米 (Rumi) 的獨白 (Wait, until you take a look inside yourself…) 展現﹕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到這個曾經存在過的合一狀態,而非向外尋找,如此便能消除自身、世間的對立,達到和諧的境地。

  〈Golden Apple〉為《Eden》這張專輯劃下完美的句點,也是我每一次聽到都會覺得感動的歌。


參考資料

  如果喜歡我寫的東西,歡迎 免費拍手五次 賞我 LikeCoin,或以月付形式 每月賞我一杯咖啡 ,謝謝您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