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onathan Petersson on Pexels.com

《Licht》

  蘇格蘭語「licht」意為「光芒」。

  這是一張以凱爾特神話為主題的專輯,是 Faun 得以以「異教民謠樂團」的身份站上世界舞台的開端。

  根據官方說法,《Licht》收錄了凱爾特舞曲〈Andro〉和〈Punagra〉、以中世紀民謠為靈感的〈Fort〉和〈Isis〉、與凱爾特狩獵之神有關的〈Cernunnos〉、走歌德風格的北歐傳奇人物故事〈Egil Saga〉等作品。

  我在樂團介紹中寫道﹕

  Faun 最初的音樂風格以歌聲為主、「古老」樂器為輔,並從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區域汲取靈感創作,時而編寫原創作品,曲風由多愁善感的民謠到活潑輕快的舞曲都有,歌詞帶有詩意。

  以上一段話,可說是《Licht》整體音樂風格的體現,我特別喜歡觀賞現場演唱影片時感受到的渲染力,音檔裡的一切似乎變得更加立體。

Faun 樂團介紹﹕
Faun (農牧神樂團)

試聽《Licht》整張專輯﹕
Licht – Fauntube

  如果喜歡我寫的東西,歡迎 免費拍手五次 賞我 LikeCoin,或以月付形式 每月賞我一杯咖啡 ,謝謝您 😀


1. Prolog

  在短短的半分鐘裡,Faun 以林中鳥鳴、旅人踩在落葉上的細碎聲響和輕柔的交談聲、疾速駛過的馬車和呼呼的風聲作為這張專輯的開場白。

2. Andro

  「An dro」在布列塔尼語中意為「迴轉 (the turn)」,是布列塔尼半島(Brittany,曾是法國西北部的半島地區)的民族舞蹈,一種圓舞 (circle dance)。

  眾人圍成半圓或一個圓圈,整體以順時針方向轉動,向前、後與左方踏步,同時與旁邊的舞伴一起前後擺動雙手。在完成 16 次踏步(四個四拍)之後,便開始放開手進行迴轉。

  先向前踏兩步,並在第二拍的時候拍手,轉身面向圈外,向前踏兩步,在第四拍的時候再次拍手,然後轉身面向圈內。重覆整個過程一次,也就是總共拍四次手,最後眾人再次圍成圓圈繼續跳舞。單看文字形容應該搞不懂我在說甚麼,可以直接看下方的影片w

  舞步和動作都很簡單,形式也富有彈性,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快樂地參與其中,就像加州民族舞蹈協會 (Folk Dance Federation of California) 網站上的影片那樣。

  Faun 在這首歌中主要以風笛和中東鼓 (darbuka) 演奏,節奏感覺比一般配合「an dro」的舞曲輕快得多。

3. Unda

  「Unda」在拉丁語中意為「海浪 (the wave)」。

  這首歌只有四句歌詞﹕

海浪向你席捲而來
引領你
潛入深淵
就像你成了海浪

The wave reaches you
and leads you
down into the depths
Likewise you are the wave

  以 Elisabeth 和 Fiona 一高一低的二重唱作為開端,接著逐漸加入各種樂團成員擅長的樂器(如果我沒有聽錯及認錯的話,應該有手搖琴、風笛、愛爾蘭哨笛、中東鼓、結他以及電子音樂的部分),把你捲入海浪的旋律之中。

4. Von den Elben 2003

  歌詞是中古高地德語 (Middle High German,MHG),標題意為「在精靈身旁 (By the Elves) 」,原文出自由 Heinrich von Morungen (Henry of Morungen) 撰寫的戀歌。

  Heinrich 是一位十三世紀的德國戀歌詩人 (Minnesinger),意指他專精於創作與愛情有關的德國中世紀傳統詩歌。維基百科指他喜用散發光芒的事物(如﹕太陽、月亮、暮星、黃金、珠寶、鏡子)來形容詩歌中讚美的女子,是一位採用具體圖像進行描述的創作者。

  這首戀歌描述主角愛上一位如精靈般貌美、意氣風發的女子,卻得不到她的青睞而有患得患失的感覺。他對她的愛強烈得只要女子答應他的要求,「他的生命便會在歡愉中消逝 (That my life will perish with joy)」。

  在原文第三段中, Heinrich 用「火焰」來形容女子眼中的亮光。主角表示女子眼中的光芒明亮得把他點燃,有如燒起火種的火焰,但女子待主角如陌生人,他的熱情像遭到流水撲滅的餘燼一樣。一直到最後,主角都不知道何時才能等到愛情降臨。

  Faun 的〈Von den Elben〉只擷取第原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

5. Ne Aludj El

  原曲是匈牙利民謠,標題意為「不要睡著 (Don’t fall asleep)」,內容描述了一對戀人在清晨相約見面的場景。

  敘述者正在打瞌睡,但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睡著,因為「晨星已升起」,與戀人會面的時間快到了。歌詞中提及兩顆星辰的名字,但我不清楚名字的意義,看起來分別帶有男女性的氣質,可能只是一個影射那對戀人的比喻。

  Faun 的〈Ne Aludi El〉只擷取了原文的首兩段,第三段跟訂婚戒指有關。荷蘭異教民謠樂團 Omnia 的成員 Jennifer van der Harten 在這首歌中負責演奏豎琴。

6. Deva

  Deva 是皮克特人(Picts,於英國鐵器時代晚期至中世紀早期之間,定居在蘇格蘭的凱爾特族群)的女神,相信掌管現今蘇格蘭境內的兩條迪河 (River Dee)。迪河的古老名字正是「Dēvā」,這個詞也有「女神」的意思。

  〈Deva〉以類似喉音的吟唱貫穿全曲,帶有莊嚴的氛圍,主唱清亮的音色切入其中,最後加入沈實的鼓聲作為轉折,旋律接續下一首歡快的歌﹕〈Punagra〉。

7. Punagra

  標題意義不明,有些人說歌詞是烏爾都語,內容跟栗子有關(黑人問號),有些人說是馬爾他語,有人說是中歐的宗教頌歌,然而我不知道是甚麼。Google Translate 的自動偵測說歌詞是印地語,但含義曖昧不明 (Know the day, give back)。

  如果上一首歌的「deva」意指「提婆」,那我會認同 Google Translate 的偵測,但我後知後覺地發現那是蘇格蘭河流的名字,Faun 也在他們的網店說,〈Punagra〉跟〈Andro〉一樣,是一首凱爾特舞曲 (On “Licht" you will find powerful celtic dances like “Andro" & “Punagra"),令整件事更加撲溯迷離。

  我們還是聽歌吧 XD

「提婆」指印度神話中居住在天界的男性神明。

重要的提婆有﹕創造之神梵天 (Brahma)、維護之神毗濕奴 (Vishnu)、毀滅之神濕婆 (Shiva)、智慧之神葛內舍 (Ganesha)、太陽神蘇利耶 (Surya) 等。

關於太陽神蘇利耶可看這一篇﹕
【歌詞】Surya Mantras / 太陽頌歌

8. Wind & Geige

  標題為德語「風與提琴 (Wind and Fiddle)」,歌詞出自德國作家和詩人 Christian Morgenstern同名作品,內容講述了一則風與提琴的小故事。

  提琴在殿堂裡唱頌愛的旋律,風在戶外於枝椏間穿梭,問她﹕「妳想要些甚麼呢?人類之子。」

  提琴唱道﹕「我想要快樂!我想要快樂!」風唱道﹕「妳唱的是古老的歌謠。」

  提琴唱道﹕「你說這很古老,但對我來說很新鮮。」風唱道﹕「很多人在懊悔中死去。」

  提琴抖出最後一個音節,殿堂裡的燭光熄滅,只剩窗外的風在林間高唱,永不止息。

  欲望彌久,自然永存,風與提琴(人類或其造物)各展現了屬於自身的永恆特質。

9. Isis

  標題指埃及神話中的伊西絲女神 (Isis)。歌詞中沒有太多確實的指標,但從「I feel the earth, I hold your child」這兩句,以及與飛翔和雨有關的句子可以推斷與她有關。

  伊西絲是古埃及宗教的主神之一,冥神及農業之神歐西里斯 (Osiris) 的妻子,王權及天空之神荷露斯 (Horus) 的母親。

  她曾在丈夫被兄弟塞特 (Set) 分屍之後,將他製成木乃伊並幫助他重生。她在歐西里斯傳說中的角色讓她被視為死者的母親,在古埃及人的生死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死者提供吃食和護蔭,一如她為年幼的荷露斯所做的。

  她也被視為諸位法老的母親和妻子,因為歐西里斯是法老們已逝的祖先,而法老是荷露斯的化身,透過伊西絲的哺育獲得正統的王權。

  金字塔銘文 (Pyramid Texts) 將伊西絲與代表天狼星的女神索普德特 (Sopdet) 連結在一起。在尼羅河氾濫之前,天狼星會在拂曉時分於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標誌著沃土將臨、穀物豐收的起始。基於兩位女神之間的關係,有時氾濫的河水會被視為伊西絲為歐西里斯灑下的眼淚。到了托勒密時期,古埃及人則是直接將伊西絲與雨連結,她在一些頌歌之中被譽為「天后 (Lady of Heaven)」,與丈夫在冥世及兒子在地上的王權相等。

  伊西絲在希臘治下的古埃及時期受到希臘人和埃及人的崇拜,她的崇拜文化由此擴散至地中海地區,後來亦成為羅馬神話的一部分。高盧人(Gauls,於鐵器時代至羅馬時期之間,定居於歐洲大陸的凱爾特族群)是其中一個受到影響的族群,伊西絲因此與凱爾特文化產生連結。

10. Cernunnos

  科爾努諾斯 (Cernunnos) 是凱爾特文化中的角神 (horned god),掌管野地和野獸,是人類與自然的協調者,原始部落和獵人的守護者。

  祂的形象通常是頭上長角的留鬚者,角上或頸上戴著一種傳統的凱爾特金屬項鍊 (torc),有時直接拿在手裡,身邊圍繞著各種動物。

  有關祂的資訊最先出現在古高盧地區,但在其他凱爾特文化地區和世界各地都能找到擁有相似特性的神祇,包括印度。

  由於缺乏相關史料--祂的名字只出現過一次,在巴黎文物「船伕之柱 (Pillar of the Boatman,非官方譯名)」上--我們對這位神祇的理解不多,甚至連科爾努諾斯最有名的形象圖--出自丹麥文物「岡德斯特爾普大銀釜 (The Gundestrup Cauldron)」上的圖樣,當中的主角也可能不是祂本人。據說現今學術界統一以「科爾努諾斯」來指稱凱爾特神話中失去名字的角神(們)。

  〈Cernuunos〉以獨白的方式敘述了一段狩獵過程。

  敘述者在大清早跟村裡的獵人一起進入森林狩獵,他們在林中發現獵物的足跡並開始追趕。隨著他們逐漸深入森林,一些獵人因為害怕或疲累而放棄追獵,只剩下敘述者和另一名獵人。

  他們來到一處開揚的林地,與他們的獵物四目交投。他們以崇敬的目光欣賞獵物頭上反映日落光芒的獸角,四周鴉雀無聲,只有神聖獵物的光輝飄散在空氣之中。敘述者的同伴扔下弓箭,跑回村裡,留下敘述者與野獸相對。

  獵人成了獵物。

  雄鹿消失在林中,敘述者頭上長出獸角,他帶著這份神賜的禮物回到村裡。

11. Egil Saga

  薩迦 (saga) 指以散文形式寫成的故事和歷史,當中偶爾夾雜詩文,書寫語言為古北歐語或它的衍生語言(主要是冰島語)。

  這首歌的原文取自《埃吉爾傳 Egil’s Saga》第 75 章〈Parting of Egil and Armod〉。《埃吉爾傳》屬於冰島薩迦(Icelandic saga,又稱 family saga 家族薩迦)範疇的作品,講述了埃吉爾‧斯卡德拉格里姆松 (Egill Skallagrímsson) 自身、他的祖先和後裔的傳奇故事。

  他是一位農夫、維京戰士和北歐詩人,對盧恩字母也頗有研究,因此我們可以在這部薩迦中找到他以中世紀斯堪地那維亞的獨有方式(稱為「Holmgang」)與他人單對單決鬥及利用盧恩字母施展魔法的情節。

埃吉爾的父親是受人尊敬的部落領袖,曾與挪威王「金髮」哈拉爾 (King Harald Fairhair of Norway) 有過節,因此從挪威遷居冰島。

有關「金髮」哈拉爾請看這一篇﹕
【歌詞】Einar Selvik – Hrafnsmál / 渡鴉之言

  埃吉爾在旅途中遇到一位生病的女子,他向女子的父親問起病情。她的父親說她生病很久了,有一位地主的兒子曾經為她施展盧恩字母的力量(將盧恩字母刻在一塊鯨骨上,置於病塌),但病情沒有起色,反而變得更嚴重,於是問埃吉爾有沒有解決辦法。

  埃吉爾與臥病在床的女子交談並檢查了那塊鯨骨。他刮去地主兒子刻下的盧恩字母,並將鯨骨扔進火堆裡,確保整塊骨頭被燒毀,又命人將女子穿過的衣服晾在戶外吹風。

  他唱了一段歌,講述在無知的情況下使用盧恩字母的危險性(也就是這首歌的 chorus),然後重新刻下盧恩字母,放到女子的枕墊下。女子說自己感覺好多了,她的父母大喜過望,整件事最終完滿收場。

  我很喜歡這首歌在 Feuertanz Fest 的演唱會版本,看過影片後便喜歡上 Elisabeth 和 Fiona。

12. Fort

  「Fort」在德語中意為「離開 (away)」,原作是二十世紀德國詩人及納粹擁護者 Börries von Münchhausen 的作品,講述了一名孩子的出生及遭到狂呼的風、無家可歸之路及來自遙遠海洋的浪濤爭奪所有權的故事,因此孩子最後如風般飄搖、如流水般難以捉緊、如長路般遠離所在之處。


參考資料

  如果喜歡我寫的東西,歡迎 免費拍手五次 賞我 LikeCoin,或以月付形式 每月賞我一杯咖啡 ,謝謝您 😀

發表留言